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執行成果

太陽光電如何與社區、生態共存
發布日期: 
109-02-13
類  別: 
智慧節電
詳細內容: 
111
當太陽光電的發展與生態、部落權益、在地產業產生衝突時,我們應如何面對?綠盟近年積極了解在地社區、產業與生態團體的擔憂,於七月份舉辦講座,探討如何建立生態檢核機制、落實民主討論,達到環境、社區、生態、能源轉型的多贏。其中台東知本溼地光電案、桃園埤塘光電案,是綠盟參與較深入的開發案,期盼能藉實例,讓社會大眾對於光電開發過程中,遭遇的制度性問題有較全面的了解。

知本溼地光電:問題不在光電,而在錯誤選址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的蘇雅婷組長,自爭議初期就積極參與,她表示,知本溼地是東海岸最大濕地,雖然鳥類數量沒有很多,但多樣性高且生態豐富。現在得標的光電廠商向縣府租地二十年,採用面積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的施作方法鋪設光電,恐怕會將植被全部移除、地整平。因此有問題的並非光電本身,而是在於選址錯誤,及廠商與地方政府開發光電的方式與邏輯也有問題。

知本溼地也是當地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因此此案涉及原住民主權爭議,環境權保障基金會長期與部落共同討論策略,理事長凃又文補充,卡大地布部落族人起初便強調,這不是一場環境爭議案件,而是主權爭議案件。而台東縣政府並沒有跟部落解釋光電產業與規劃,僅告知部落可以行使知情同意權。然而原民會目前未規定如何諮商,只有透過選舉來決定同意與否,因而在過程中產生許多爭議與舞弊現象。今年6月,諮商同意權投票結果是部落贊成開發,但其實只差14票,卡大地布部落主席沉痛表達部落被資本主義財團的遊戲刺傷了。目前部落仍在爭取上訴。

桃園埤塘光電案:爭取成為光電開發選址與溝通機制的首例
此次講座,桃園綠能推動辦公室的副主任楊叡昀也親自到現場解說埤塘光電爭議的來龍去脈。中央政府認為埤塘光電有一定潛力,但埤塘實為水利會所有,桃園市府在法律上無任何約束力,同時水利會自行將許多埤塘發包給廠商,開發時才發現法令不完備、且生態上有所疑慮。

桃園鳥會擔心光電開發造成水域不夠導致雁鴨科減少、或建造公園引入人潮使鳥類避而不入。市府原先設想若一口氣在大型埤塘鋪設50%光電,仍剩下大片水域面積,對生態衝擊應較少,但鳥會表示,大型埤塘正是很多鳥類棲息的環境,市府因而與桃園野鳥協會請益跟溝通。桃園鳥會今年六月的報告指出,目前被選作光電的45口桃園埤塘中,29口有雁鴨科棲息,希望進行選址時能避開這些鳥類棲地。

楊副表示,桃園市府的埤塘計畫現在已全面暫緩,市府正參考生態檢核機制等溝通與開發模式,希望成為全台光電開發案採取此種溝通機制的首例,跟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並針對水質生態環境進行評估,能有健全的檢核與選址機制,再決定適宜推動的埤塘。

生態檢核機制:在選址階段就盤點好問題,達成多贏
針對以上爭議,綠盟特別邀請有豐富生態檢核經驗的黃于玻老師,分析生態檢核過去制定的初衷、施行的經驗,希望能對光電現今的困局提供新的切入點,解決各方的疑慮與擔憂。

生態檢核目的是在初期盤點爭議、進行溝通。而生態檢核跟環評的關鍵差異,在於環評是案子決定後才送審查,送到環評的方案,往往是對生態最不友善的,造成環團、開發商、官方在環評彼此折磨。這正是生態檢核機制想避免的結果。因此,應理解生態檢核為建立溝通決策的平台、過程、工具。

回到選址問題,桃園埤塘看似選址隨便而踩到生態地雷,但就過往經驗,若不進行檢核相關程序,踩到生態地雷就是必然。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任何工程單位一定希望開發案不要經過工廠、住家,而最後將是無法說話的動物棲地被踩到。一塊地面積夠大又人煙罕至、沒有經濟生產、適合開發,那必定是水鳥等保育類動物最喜歡的。

而既有的溝通模式並不足以解決潛在爭議。政府部門常覺得自己找了許多直接利害關係人參與,但最後反對開發的都不是這些人,那是因為利害相關方有不同社群,如上圖所示,因不同的活動或性質與該區域產生關係。例如有些農地的地主和耕種者是不同人,佃農會因開發間接受到影響;或例如雪隧開通,坪林就無人停留、宜蘭租車業也完了,這些是有生產關聯的社群。生態關聯雖然看似關係最遠,但也是最難掌握的,例如石虎的議題已經不只是苗栗人在關注,是全台灣都在關心。

生態檢核的目標希望跟各方利害關係人達成夥伴關係,因此,綠能要成為多元專業與產業的發展基礎,而不是獨厚特定一方,要達到此目標,要有與不同利害相關方共同參與、決策的機會,才可以在經驗中得到成長,也才能讓各方建立更多互動與關鍵。

綠盟邀請黃于玻老師分享生態檢核的初衷,在於希望能為現今卡關的諸多光電開發個案提供前進的契機,減少過程中社區居民、生態團體、開發商無所適從、必須自力救濟的可能,借鏡過往台灣開發過程的相似爭議,要求中央與所屬的地方政府承擔更多責任,建立能盤點與釐清問題焦點的流程,讓好的綠能持續發生,在政府、光電業者、生態團體與在地社區的協力下發展下去。

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瀏覽人次:138 人